您的位置:久久首頁> 新聞> 新聞調(diào)查 >概況

打罵到底是愛還是虐童?

發(fā)布時間: 2015-04-21 16:10:31      來源:微微健康網(wǎng)

用手機掃描二維碼在手機上繼續(xù)觀看

什么是自體免疫性肝炎
手機查看

“虐童”二字一出,幾乎人間一片喊打,但是南京最近一起虐童事件背后,卻讓人不禁有些唏噓。虐童案的背后,不禁讓人思考,打罵到底是不是愛?

  9歲的男孩小虎被爆出遭養(yǎng)母虐待,身上、背上、臉上、腿上都是傷痕,受傷的照片一經(jīng)網(wǎng)絡曝光立刻觸動眾怒,聲勢浩大,網(wǎng)友們從照片和養(yǎng)母的字眼中已經(jīng)完成自動編劇,腦中如放電影般出現(xiàn)一個養(yǎng)母虐待養(yǎng)子的老套故事,隨之而來是一片“禽獸不如”的感慨。

  然而事情好像又沒這么簡單,很快,男孩的親生父母現(xiàn)身,竟是養(yǎng)母親戚,隨后故事峰回路轉(zhuǎn),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環(huán)境,能從農(nóng)村到南京讀書,上南京戶口,男孩才從父母名下過繼給表姨,而在被打事件曝光后,網(wǎng)友余怒未消,男孩卻已經(jīng)急著要回家找養(yǎng)母,但是此時養(yǎng)母已經(jīng)被警方逮捕,等待她的可能是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牢獄之災。

  網(wǎng)友對于這樣的故事是很難同情的,養(yǎng)母殘暴、生父無能、孩子氣短,三方面都有可怒可氣之處,環(huán)顧一周都不知道該罵誰了,隨后悻悻地說一句“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”隨后作鳥獸散。

  心理學中有一個專有名詞叫做“斯德哥爾摩綜合征”,專門用于指出一些受害者不但臣服于施害人,甚至對施虐者產(chǎn)生感情、依賴,很多人在看到這宗虐童案后,不禁用來形容孩子對養(yǎng)母之所以依賴信任就是源于這種心理情結(jié),實際上這種情結(jié)背后是“人類是可以馴養(yǎng)”的殘酷事實。

  為什么我們常說“打是親罵是愛”?不少人甚至將之作為父母教育的圣經(jīng),因為很多人都相信,人類的教育本身是一個馴化的過程,在教育過程中,將一些不合理、不符合社會規(guī)范的行為進行教化,其過程其實和馴化動物本質(zhì)是一樣的,通過獎勵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好的,通過懲罰提示什么行為是不對的,最后在孩子的大腦中形成成人世界認可的行為模式,而這樣的過程就是很多成人眼中的教育。

  所以在很多人看來,這次虐童實際是一場過分的管教,而孩子之所以不會因為皮肉之苦責怪養(yǎng)母,也是因為心底有一個聲音告訴他,責打的目的依然是對他有益的,而這個有益背后的支持就是養(yǎng)母可以為他提供戶口、學校、城里的生活,這些誘人的條件,讓毒打變成教育的一種。

  我們?yōu)槭裁磿嘈哦敬蚴且环N教育呢?因為對未來的預期,我們相信,一種打罵式的教育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惰性,去做不符合天性的事情,修正行為、鍛造性格,最后成為社會機器上符合規(guī)范的螺絲,然后通過加入社會機器的運作獲得回報,并獲得生存權(quán)利,到此為止,孩子和父母回顧整個教育過程都會感慨萬分,認為打罵是值得的,馴化是必要的,教育懲罰背后的合理性是成立的。

  說到底,這是一種風險最低、模式成熟的養(yǎng)育方式,因為和真正的教育相比,馴化目的簡單,方式可操作性強,目標可以預見,整體過程可控,每當孩子的行為不符合馴化目的時,責罰打罵則有助于將他拉回軌道,所以被稱為愛,這是為今后的生存保駕護航。

  看似美好的愿景并不是無懈可擊,馴化的短板是什么?作為一個被馴化的人,需要指令去完成目標,一旦沒有指令就會茫然,成人世界里庸庸碌碌、不知所謂的人難道還少嗎?很多孩子在完成了家長設定的預定目標完成學業(yè)后才發(fā)現(xiàn),完成馴化任務容易,但要自己設定目標很難,不知道自己要什么,想干什么,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的人在我們身邊可謂大有人在。

  很多父母理所當然地以為,在按照馴化目的完成全部所謂教育過程后,孩子會自動長大成人,可實際結(jié)果是他們長成了大人的樣子,卻永遠失去了尋找自我的能力。因為他已經(jīng)被馴化成社會機器的一個配件,而難以成為一個完整的個人。

  孩子,從來就不是成人的附屬,也不是一個弱小而沒有主見的存在,如果不想像馴化動物一樣讓他們喪失成為完整的人的機會,還是放下鞭子,別再打了。

編輯:程淑燕

標簽閱讀: 虐童 打罵 愛

分享到:

相關閱讀